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高彦祥:未来中国食品科研与创新的几点思考 |
后疫情时代,消费者对健康、营养食品重视度急剧升高,营养健康食品产业迎来加速发展的机遇。国家、食品行业协会、以及大企业都为此采取了相应举措:食品相关法规政策加速制定;行业协会积极推动“功能食品生活化,普通食品功能化”发展;企业加快创新步伐,配方创新的同时不断锤炼工艺、设备、包装等前沿技术。产、学、研结合与成果转换,真正将科技推向应用。机遇与挑战往往是并存的,拥抱机遇的同时,未来营养健康食品产业必然将迎接挑战,需要产、学、研共克难关。 我国食品创新 从“小步慢走”到“大步快走” 高彦祥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上大学的食品人,本硕连读的前4年主要都在罐头工厂实习。见证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食品工业相对落后的发展阶段,他立志为创新改变中国食品工业的现状,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正是这种志向驱使高彦祥数十年如一日从事食品营养健康产业的科学研究,坚持在食品功能配料和功能饮料方向走创新之路,克服困难,砥砺前行。 加速探索前沿技术 共同奔赴未来食品 创新是整个国家层面的战略,需要有激发科研工作者、企业老板、产业园及平台的一种机制,促使国家和行业共同为之努力。2021年12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未来食品”作为前沿交叉融合技术被重点提及,食品创新成为国家战略,为食品科研工作者和行业带来利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植物蛋白也是未来食品发展的一个重点研究领域。其中,植物蛋白饮料这几年发展得比较快,市场竞争相对激烈。高彦祥预测,未来将有更多的坚果用于做植物蛋白饮料,比如巴旦木、榛子、松仁等,将来还会有更多新品出现,行业竞争会更加激烈。企业在植物蛋白饮料赛道想要获得领先,天然和健康是一个竞争点。目前多数植物蛋白饮料其实都用动物源的乳化剂,即酪蛋白酸钠。未来如何在天然、零添加、健康的前提下进行新品开发,同时保证植物蛋白饮料的口感和营养,是植物蛋白饮料开发需要攻克的难题。高彦祥很看好合成生物学的市场前景。他说,现在国外的大公司用合成生物学开发天然甜味剂、天然色素。在未来,合成生物学还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尤其现在基因技术发展很快,所以基因技术和合成生物学整合在一起就会更快发展。 食品科研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高彦祥团队长期致力于植物源功能配料与健康食品的开发与应用,包括药食同源植物活性成分高效提取分离、植物蛋白高值化利用、食品胶体结构设计、功能因子稳态化、植物蛋白质构重组与风味强化等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其中,基础研究有功能因子稳态化,即研究植物原料在做成食品后如何在人体中提高其活性物质生物利用率,实现其功能和价值;基础应用研究,有利用新型技术(超/亚临界流体、超声波、微波、膜分 离、大孔树脂吸附等)研究功能性物质高效提取纯化技术,功能性物质的功效评价体系建立;纯应用开发,有饮料加工工艺与装备研究、植物基肉制品研究、以及与饮料企业合作开发各类植物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特殊用途饮料等。近期,团队还和国内某企业合作研发了一款纯天然植物饮料,从桑叶、荷叶、陈皮、罗汉果、甘草和决明子6种植物中提取,用甘草和罗汉果赋予饮料甜味,产品即将上市。 除了食品功能因子稳态与递送等理论探索,高彦祥和他的团队还与多家企业进行产业化合作,实践理论探索的产业化应用。例如,与新和成一起研究胡萝卜素包埋技术,开发类胡萝卜素微胶囊产品,并开展胡萝卜素乳液、微胶囊产品在饮料体系中的稳定性评价;与伊利集团合作研究藻油DHA包埋技术;与安琪合作研究用酵母提取物改善饮料甜度和甜感,目前实现了减糖10%的目标,接下来朝着减糖20%去突破。 植物提取道阻且长 精深加工有待培养 高彦祥认为,植物资源丰富且功能符合健康需求的植物提取物品类,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例如用具有抗疲劳功能的植物提取物代替牛磺酸和咖啡因。用具有改善睡眠功能的植物提取物代替褪黑素,也更符合“健康中国2030”的宗旨与需求。他总结,从食品饮料健康的角度,抗疲劳、改善睡眠、护眼、控制体重,这些功能性产品目前都是急需的,而慢病等症状,并非某个新原料或新产品能够快速根治的,需要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食品研究需满足消费者所需,急市场之所急,通过功能需求匹配资源,设计合理的量构效关系,让食品饮料感官品质和功效并行。高彦祥预测,接下来食品细分赛道中,功能饮料应用植物提取物的步伐将会加快。但目前,植物提取物在食品饮料行业的发展仍受法规、资源整合、创新等方面的制约。首先,虽然根据国家规定的药食同源名录,有很多植物可以作为药食同源原料。但是食品企业很难拿到植物提取物生产许可证,从植物中提取所需功能物质做成食品饮料。法规限制是其一,资源整合不足,无法规模化投入研发是其二。其次,技术无法实现突破。目前国内还停留在初加工技术水平。例如,从辣椒和万寿菊中提取辣椒红和叶黄素,虽然这两种原料在中国有大面积种植,却因分离纯化技术及微胶囊包埋技术落后,只能以初加工的方式把原料变成油树脂。油树脂出口到国外,把它精制包埋变成水分散型产品,再高价卖到中国。因此企业需要培养精深加工的能力,突破技术瓶颈。精深加工不仅是纯化成单体,更要实现单体的稳态化,提高生物利用率。 源自:食品配方创新 |
上一篇: 下一篇:水产制品爆发,撑起预制菜行业半边天 |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